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主要是指因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疾病,除了简称冠心病外,也称之为缺血性心脏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 5 种临床类型。
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的头号死因,约占全球死亡总数的 31%,其中约有 880 万人死于冠心病。据灼识咨询报告 ,2020 年中国冠心病数量达到 1700 万人,预计将于 2030 年达到 2880 万人,据统计,在心源性猝死中,约 80% 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所引起,冠心病又被称为“人类第一杀手”。
治疗
冠心病治疗除了改变生活习惯外,药物治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是常规的治疗手段。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医生通过在患者手腕或者大腿根部一个较小的创口,把器械通过动脉血管送入心脏冠脉病变血管内,通过球囊扩张,植入支架等操作,使血管恢复血流通畅。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PCI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新器械、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药物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以及术者经验的长期积累,PCI 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长期预后也大大改善。目前,PCI 已经成为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手术已达百万例量级,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我国冠心病患者持续增加,PCI 手术量也在持续增长。
尽管冠状动脉造影仍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确定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并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影像学手段,但冠状动脉造影无法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病变性质进行精准评估,因而难以做到治疗策略制定的精准化,也无法在术中对 PCI 结果进行充分优化。腔内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弥补上述不足,使PCI治疗模式焕然一新。
OCT 全程指导精准 PCI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腔内影像学技术,通过分析从不同组织反射的近红外光信号,快速生成冠状动脉横截面图像。与超声波相比,近红外光波长更短、频率更高,因此,与IVUS相比,OCT 可更快、更安全地获取分辨率更高的纵向影像序列,实现血管壁微结构成像。
OCT 是目前分辨率较高的腔内影像学技术,轴向分辨率可达 10μm,能够清晰观察到组织内部细微结构,因其结果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高度一致,在医学界被称为“光学活检” ,可用于指导和优化 PCI 过程,能为术者提供更为精准的诊疗支持与个体化治疗。
支架植入前行 OCT 检查可对冠脉解剖结构、病变性质及分布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可精准评估靶血管直径、狭窄程度和病变范围,了解斑块基本成分、特征和形态,指导选择合适的支架直径、长度并确定最佳着陆点,OCT 尤其对不稳定斑块及血栓具有独特的诊断优势,有助于更精准地制定 PCI 策略;支架植入后行 OCT 检查可辅助判断是否需要行球囊后扩张,并指导选择后扩张球囊直径,评估支架植入效果,减少支架并发症。
除了能更精准指导优化 PCI 全过程外,对于一些特殊的病变,OCT 也有其独到的价值。例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患者中,OCT 可以精确识别发病机制为斑块破裂或斑块侵蚀,避免非必要的支架植入。此外,OCT 可以对钙化病变进行更准确的定量评分,指导选择合理的预处理措施。OCT 在分叉病变中可借助三维重建功能精确指导导丝穿支架网孔进入分支的位置。OCT 还可以评价生物可吸收支架及其它新型药械的远期效果,已经成为新兴药械上市临床研究中重要的评价工具。在对支架疗效的随访中,OCT 可以评估支架内内膜组织的覆盖厚度、面积、分布和支架梁覆盖率、血栓附着情况,有利于指导术者制定个性化的抗血小板方案,评估合理的停药时间,同时 OCT 还可以明确支架失败的原因,为有的放矢地制定补救策略提供依据。